立即订阅

车企“内卷化”是否弄巧成拙?

2023年03月14日 03:03 来源于:赚牛网 浏览量:

2023年,整个汽车圈都在渲染《最后一战》的焦虑紧张气氛。

车市竞争环境的剧变,特斯拉的疯狂价格战,比亚迪(002594)的异军突起,都让车企感到焦虑。车企之间的“卷”越来越激烈。“开始就是战争”、“战争就是决战”、“决战之年”等热血词汇被频繁提及。

无独有偶,也有车企走上了“多生孩子,拼爹”的产品线。但过度焦虑导致车企混乱,多产品策略只突出“多”,缺乏“质”。“娃娃”设计,“花式”命名等手段一起出来,但每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一样的。就像买彩票一样,车企做着白日梦,幻想着有一款产品“中头奖”,成为爆款。

现实是,车企“外强中干”的产品攻势可能会失去消费者的关注。经过一次“无效内卷”,车企之间的竞争差距依然存在。

图片来源:盖世汽车

“混战”开启

还记得恒大汽车发了6款新车证明造车决心,震惊了钢圈。造车造房靠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。从那一刻起,恒大就被贴上了“难以成功”的标签,它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
智能汽车时代,虽然产品研发周期缩短到两年左右,但不可否认的是,打磨产品仍然是一项精细的工作。但目前恒大的产品型号钢圈已经不再“稀罕”了。为了达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,不断投放新车、新车型、新品牌。新能源市场成为“混战”的核心区域。

图片来源:吉利银河

在拥有了几个新能源品牌之后,吉利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,——银河。Galaxy于今年2月底发布,计划在两年内推出7款新车。在看到首款产品银河L7后,业内人士的态度转变为“观望”,认为节奏太快。但Galaxy的概念车“银河之光”从造型到智能配置都有很大的卖点。显然,Galaxy 15-30万元的市场定位限制了概念车量产的完成。

Galaxy发布的时候,比亚迪的新品牌很期待与之互动。比亚迪从去年11月开始“预热”,显然是期待定位百万级市场。今年1月,旺旺和核心技术易四方正式发布,两款新车U8和U9也同步亮相。40-60万市场,比亚迪也在计划把F品牌定位在改装市场。

奇瑞也被证实将推出一个新品牌。据悉,奇瑞全新高端品牌iCar即将发布。

在向新能源全面转型的过程中,长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“多产品”路线。按照计划,仅哈弗今年就将推出7款新能源车,威品牌也至少有4款新车。欧拉、坦克、皮卡也在计划发布新车。

如果将时间轴拉长,长安去年发布的新品牌深蓝今年也将规划多款新车;广汽爱安高端品牌浩博新品将于今年量产交付;SAIC知己、樊菲、东风蓝兔等。加快产品上市速度;新势力的产品矩阵继续扩大。其中,蔚来阿尔卑斯和萤火虫两个低端品牌将于明年上市;合资品牌也加速反击.

仰望U8,图片来源:比亚迪

密集的产品或新品牌推出节奏无疑是一把双刃剑。如果品牌或产品定位、定价、受众等区域明确分离,有互补效应,那么就可以形成合力。但更大的概率是,它会以“相互拉扯”和内部消耗资源而告终。

人在浮躁的时候,产品开发的时间缩短,就会希望走“捷径”。比如,为了讨好消费者,车企的“花哨命名”已经成为一种潮流,导致产品定位和命名逻辑完全“偏差”。然而,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撑,冠以“新奇”名称的“淘娃”产品很容易成为市场的“牺牲品”。

“不开心就死”的焦虑从何而来?

对市场的悲观情绪

特斯拉在2023年开始了“价格战”,随后比亚迪紧随其后。接着,长安、吉利、蔚来直接或变相加入了“降价潮”。就连最稳定的日系品牌也坐不住了。丰田bZ4直接降价6万,bZ3上市立即降价(最高优惠2万)。

这种杀敌一千赔八百的“打法”,在业内人士看来,就是为了抢占新能源的市场份额。处于第一梯队的比亚迪和特斯拉,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;广汽、吉利等自主掌门人是为了不落人后;合资品牌就是为了扭转劣势。

大众ID。系列进超市,图片来源:盖世汽车。

有观点认为,目前新能源市场的“乱象”是因为特斯拉的降价和比亚迪的异军突起,蒙蔽了幻想“弯道超车”的国产品牌。

要知道,在燃油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,合资品牌如丰田、大众、通用屹立于大众市场,豪华品牌有BBA这样的标杆。国产品牌需要“热身”,一致对抗合资品牌。那个时候,即使独立品牌爆发“大单品”或者销量大涨,也不会破坏“团结”。因为,在内燃机时代,国产品牌最大的敌人是一样的,发展路径也是清晰的。

但在智能汽车时代,合资企业和国产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后者仍略占优势。因为没有参考标准,大家一开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。“弯道超车”的机会来了,但“窗口期只有几年”已经成为业内共识。为了不失去稍纵即逝的机会,国产品牌变得刻不容缓。一开始国产品牌实力相差不大,普遍急而不乱。

图片来源:盖世汽车

不想,比亚迪赶上了风,找对了发展路线,顺势“一飞冲天”。抢占新能源用户心智的比亚迪,去年销量超186万辆,成为中国乘用车厂商冠军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,今年比亚迪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。另一方面,特斯拉大幅降价,让车企很“受伤”。

眼看着新能源的市场份额被二者抢走,领先地位不断巩固,国货第一坐不住了。现阶段,首要任务已经成为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或抢占更多的新能源市场份额,尽快淘汰其他竞争对手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些车企去跟强者学习,成为跟随者。

停止“无效卷”

新能源降价潮迅速蔓延到燃油车市场,而现在,政府也加入了“补贴大战”。一些经销商表示,如果这场混战继续下去,“可能有必要淘汰一批车企”。而赢的一方也会被削弱,甚至可能两败俱伤。

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。由于房地产行业长期恶性竞争,巨头之一的恒大集团负债2万亿,多家企业面临资不抵债。手机行业也是恶性竞争的重灾区。国产手机品牌OPPO和小米手机虽然出货量不低,但盈利能力远不及苹果。有人认为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走手机行业价格战的老路。

特斯拉下一代汽车平台,图片来源:特斯拉

停止无效内卷,突破价格战困境的关键是技术创新。特斯拉的持续降价在于其降本增效技术,比如一体化压铸工艺。工艺的应用和升级,加上核心技术的自研,使得特斯拉能够持续降价,保持盈利。比亚迪之所以能脱颖而出,是因为在三电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。强大的供应链垂直整合实力,叠加百万销售规模,使得价格战后续成本可控。

而大部分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还没有建立起来,产销量也在攀升。从2022年的财报来看,可以是s

如“公敌”特斯拉,“IP效应”正在减弱。否则特斯拉也不会为了增加订单量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疯狂降价。但从特斯拉每月的交付量来看,降价手段已经不行了,很难突破10万辆。相反,价格的不稳定使得特斯拉的信任度下降。

同时,特斯拉产品智能故障率频发,使其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。很多网友公开表示,开车进特斯拉会很远。

另一个强敌比亚迪,短板是智能化。目前比亚迪产品的智能网联系统核心部件基本依赖外部供应,竞争力不够突出。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赛道之一,也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。

找到竞争对手的短板,打造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,是车企突围的关键。而不是被强者轻易“包裹”。

智能汽车时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,市场格局不确定。未来几十年,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已经确定。车企不要被短期亏损所扰,用“两败俱伤”的手段获取份额。国产品牌只要不偏离大方向,就会通过试错,打造差异化的科技品牌,占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智。至此,自然要谈“弯道超车”了。

关键词: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