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订阅

与其担心3.15 不如把握365

2023年03月15日 01:03 来源于:赚牛网 浏览量:

20230315903855.jpg

3月15日,很多企业又开始紧张了。紧张的原因是监管部门和媒体将集中曝光一批企业。解决问题,企业不能只关心“315”。防患于未然是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,尊重消费者才是应有的态度。

3月15日,很多企业又开始紧张了。之所以紧张,是因为众所周知,监管部门和媒体会重点曝光一批企业。此外,市场监管部门长期配合“315”执法,一些企业已经习惯性紧张,害怕“石头”砸到自己。

其实,盘点近年来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消费情绪,绝大多数都不是在“315”这一天爆发的。在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中,“屋顶维权”事件、视频平台“预购”、奢侈品牌中外退货政策“双标”等事件并未在3月15日爆发。2022年的“价格刺客”、“技术与实干”、“菜刀拍不出蒜”等10件大事都与此没有直接关系。相反,这些舆论与互联网密切相关:最初的新闻大多来自社交媒体,甚至是公司自己的直播间。在互联网的影响下,消费领域的舆论呈现出很大的分歧。

小事被放大。有时候,一件很小的事情就会引发危机。谁能想到9块钱能拿到五个土豆上热搜?网络对负面新闻的反应更加情绪化,试图讲道理的公司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已经激起了民愤。

影响长尾。2019年,某网络名人冰淇淋因发布虚假广告,分别被罚款6000元和3000元。因为事情不大,罚款金额不高,名声也不够响亮,所以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。然而,2021年,这两次行政处罚被网友查出,质疑66元卖一个雪糕是否值得,让这个网络名人品牌遭遇了成立后最大的危机。

责任的履行。危机形成后,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那些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企业。就像某品牌婴幼儿护肤最近因为虚假广告被处罚,热搜是网络名人主播为其带货的。在流量经济下,最知名的商家往往在危机来袭时,最能利用流量,承受最大的冲击。

危机正常化。以前企业只要盯着“315”这样的固定节点,盯着监管部门和各大媒体;现在,人人都有手机,人人都有话题。不知道哪个“小作文”或者哪个小视频能引起轩然大波。

说一千道一万,这些都在反复提醒人们:企业从诞生之日起,就需要时刻保持警惕,尽职尽责,不能有一点点侥幸心理。

消费舆论的种子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酝酿的。企业不能只关心“315”。防患于未然是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,尊重消费者才是应有的态度。与其担心“3.15”,不如把握“3.65”。(经济日报佘颖)

关键词:
友情链接